经济导报评论员 兰恒敏
随着改革方案公布,中国养老“双轨制”正式终结,近四千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告别“免缴费”时代,开始按工资的8%缴纳养老保险,按工资的4%缴纳职业年金。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待遇是否会下降?工资水平是否会上涨?企事业职工“待遇差”是否会缩小?一系列问题牵扯着方方面面的神经。 根据新规,“老人”继续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其退休待遇不会降低;“中人”和“新人”虽然基本养老金水平会出现下降,但由于“中人”会根据视同缴费年限发过渡性养老金,职业年金的建立也一定程度弥补“新人”基本养老金的损失,所以,总体来看,机关事业人员的养老待遇将保持稳定,不会出现大幅缩水。 不仅如此,过去公务员不用交任何费用就能拿到很高的退休金,现在一下子要支付工资的12%,这对于很多工资只有2000元的基层公务员来说承担起来比较吃力,因此涨工资成为了公务员群体的普遍诉求。值得注意的是,官方此前已经确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的思路,有人判断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也将很快推出。 如果这样,所谓通过养老并轨来缩小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金水平差距的初衷,岂不变成了“朝三暮四”的把戏? 在投入国民养老的总财力确定的情况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和企业退休养老金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机关事业单位多一点,企业就少一点;企业多一点,机关事业单位就少一点。因此,需要国家承担起“居中裁判”的角色。 但这个角色很难当。即使政府尽最大可能力求平衡,总会有一部分人感觉不平衡:有人认为自己的太少,有人认为应该比别人更多。 在此情况下,我们必须回到养老金并轨的起点,弄清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如此才能不再“左右为难”。 新的养老制度有两大核心:公平和可持续。或者说,要老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养老不公平、不可持续的问题。但从不缴费到缴费,且缴费的比例不算低,毕竟是较大的跨度,机关事业单位恐怕难以接受,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基层人员的收入比较低,缴费的压力比较大。为此,改革方案设计了“职业年金制度”。 但无论怎么“平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与企业养老金的差距应该缩小,而不能保持不变,甚至进一步拉大,否则就背离了改革的初衷。人民的公仆长期享受相比物质财富创造者更高的“超国民待遇”,这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机关事业单位应该有一定的大局观。 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都想过好日子,好日子要“向前看”。一是着眼于发展,通过增加新的物质财富,而不是争夺物质财富的存量,来促进全体国民的福祉;二是在发展中逐渐缩小差距。差距缩小不在于降低公务员养老金,而在于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要通过“提低”的办法来缩小差距。经过政府不懈努力,这几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年涨幅差不多在10%左右。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却长期没动,应该适当增加一些。企业涨多一点、快一点,机关事业单位涨少一点、慢一点,过几年两者之间的差距就会变小。这是能为最大范围人所接受、阻力最小、社会撕裂最小的“最优选择”。
Copyright @ 山东财经网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2号 大众传媒大厦F24
邮编:250014 电话:0531-85196563 电子邮箱:sdenews@126.com QQ:627831312